这不是件容易的事,第一次审核高层领导时,内审小组被“挤下”主席台,本来对高层领导的审核,变成了领导们滔滔不绝的指示。在以后的审核中,内审小组改变策略,从下往上审,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准备,并先领导们一步占据审核位置。现在的高层领导更加乐于做在被审核外置。即便是被审核小组问得哑口无言。因为,通过这种审核方式,使他们能真正了解到管理的深层次问题。也正是这一不定期的审核模式,增强了领导层对于体系审核的参与和重视程度,形成一股推动体系良性运行得强大合力。
为了保证这些审核最终结果的深度和质量,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审核员队伍,根据管理知识、审核能力及参加审核的时间等综合考虑,将内审员分为核心、骨干和一般三个级别,在各厂建立了内审员分级聘任制度,要求工、段长以上干部必须具备审核员资格。根据公司实际管理流程,分专业培训审核员,如质量、环境、职业健康安全、设备管理、项目管理、市场营销、采购招标管理等,各专业至少确定培养3~5名具备一定专业素质、管理能力的审核员,形成一支专业全面的审核员队伍。审核组在每次审核前,认真策划审核方案、关键点及控制面,审核过程中,采用问、谈、查、看等方法,强调审核现场运行的有效性。审核组长严格监督审核过程,并及时沟通。审核后,对审核情况进行总结,总结创新思路、做法及存在的不足,为下次审核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、实施各种审核,提供了宝贵经验,基本实现了审核的持续改进。
在不断的审核过程中,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对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,大多数管理人员初步形成了PDCA的管理思想,会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,将实际管理与标准要求结合起来;内审员的能力和审核的深度、广度方面有了质的提高,能够站在公司的高度正视问题,积极运用体系工具解决问题,各部门从整理管理类文件入手,根据实际流程编写文件,将实际工作的要求形成制度,规范执行,统一员工行动。
今年来通过不间断的流程、专项、滚动审核,公司整体基础管理得到持续改进,管理体系已逐步进入一个成熟期,各分厂建立了“自我完善,自我改进”机制,实现了管理的持续改进,促进了整体基础管理的提升。